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德都县太平公社的某个小山村,发生了一件令人羡慕而感到神奇的事情有富策略,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而且90%以上都学医。问起当地的老乡,老乡无限感激地说:“得感谢林小兵,一位上海女知青!”。原来,1969年,刚刚满16岁的上海女知青林小兵来到当时的黑龙江省黑河地区的德都县太平公社的这个小村插队落户,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也通过自己的行动,转变了那里村民的观念,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01.十六岁女知青,弱小的肩膀担起全村人的健康责任。林小兵上初中时成绩就非常好,长得文弱漂亮,来到德都县太平公社小村,被村里安排做赤脚医生。为此,她还特意被派去学习了几个月。因为年轻加上好学,很快掌握了基本的医学知识,并且很快成为一名合格的赤脚医生。
那个年代,医疗条件很差,物资也极其匮乏,林小兵总是尽最大努力解决药品问题,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治疗水平,为村里人解除病痛。
展开剩余73%02.心怀感恩,女知青教当地人读书认字。那个年代的人很朴素善良,得到过林小兵救助的人,家里做点好吃的,都争着抢着让她到家里吃饭,或者送到青年点。林小兵知道有富策略,这些东西老乡自己都舍不得吃,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这让她很感动。
那年刚刚入冬,村里王阿婆让林小兵到自己家里吃饭,林小兵先是百般推脱不去,后来拗不过老人,于是去了老人家里。阿婆为她做了一碗鸡蛋羹,当林小兵拿起小木勺去盛鸡蛋羹时,发现炕头上阿婆五岁的小孙女眼睛紧紧盯着鸡蛋羹,不停地咽口水。阿婆见状,连忙叫人把孩子抱走。孩子哇哇大哭,就是不肯走,眼睛还死死地盯着小木桌上的鸡蛋羹。
林小兵从阿婆儿媳的怀里抢过孩子,用小木勺一口口喂她吃鸡蛋羹,孩子略显贪婪地大口吃着,显然好久没有吃到有油星的东西。看到这来,林小兵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心想,下乡青年们来到农村,就是要改变农村的面貌,她真希望自己为他们再多做点什么。
这以后,林小兵认准了一个道理,改变村里人的命运,就必须改变观念,而改变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他们读书认字。
这以后,林小兵在村里办起了夜校,最开始,来夜校的都是一些妇女和辍学的女孩。她教学的方法很灵活有富策略,除了教她们认字,还讲一些简单的医疗方面的救护知识。渐渐地,一些男人也被吸引到夜校来。
03.救死扶伤,女知青终圆大学梦。当时,林小兵也知道,仅仅凭着一己之力,改变村里人的面貌是不可能的,所以,除了教村里人识字,她还给他们读书,让他们开拓眼界。
为此,林小兵曾经两次放弃返城的机会,当时很多人都说她傻。对此,林小兵只是淡然一笑,她之所以没有选择返城,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她感觉老乡们的“老脑筋”渐渐开窍了,思想有了很大进步,她心里充满了希望。另一方面,国家已经恢复高考,林小兵在教老乡的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考大学返程,这样可以为大家做个榜样,同时这样的返城显得更加风光体面。
04.留下希望,成就了一段令人称奇的佳话。1977年,对于林小兵来说,既是自己高兴的一年,又是非常难以抉择的一年,这一年,是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她就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医学院录取(上海医科大学,后与复旦大学合并成为新的复旦大学)。
这次,林小兵知道自己必须走了,为了更大的抱负,为了救更多的人,可是她已经舍不得这里的老乡。
临行时,老乡们拖家带口到村口送别,他们把仅有的鸡蛋、鸭蛋拿出来,送给林小兵,林小兵不要,老乡们眼睛里含着眼泪,硬往她的手里塞。林小兵没有办法,只好收下几枚鸡蛋,然后在老乡手里的烙饼上咬下一小口,在老乡挑起的面条上吃下一小口,算是接受了她们的心意。这样,老乡们依然依依不舍地送她走了五里山路,才恋恋不舍地挥手道别。
“我会回来,我也在上海等你们!”林小兵挥手,对老乡们说,更对那些来送行的孩子们说。
后来,这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陆续出了大学生,90%以上都是学医的,有人说,是林小兵榜样的力量,有人说是林小兵榜样的力量让老乡们改变了观念,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而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年过七十的林小兵却说,与其说是我给予老乡榜样的力量,不如说是老乡用最朴素的真情鼓舞了我!
(本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应当事人要求隐去真名,图片来自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有侵权请提示删除文字和图片。谢谢大家欢迎收藏、转发有富策略,传递正能量。)
发布于:天津市米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